林國明專欄:學習歷程檔案到底怎麼審?

 

林國明專欄:學習歷程檔案到底怎麼審?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194229

今年申請大學開始採用學習歷程檔案,剛考完學測的考生,上傳的備審資料和往年有所不同。(資料照,顏麟宇攝)

108新課綱第一屆的高中生在1月底考完了學測。想要以申請入學管道進入大學的,接著就要為備審資料作準備了。

今年考生上傳的備審資料和往年有所不同。配合108課綱的實施,今年申請大學開始採用學習歷程檔案。學習歷程檔案有幾個項目: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和學習歷程自述。

其中,有兩個項目是以前備審資料沒有的:一個是課程學習成果,這是課堂的作業或各種學習活動所產生的,經過任課老師認證的作品;另一個是放在「多元表現」項目裡的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因為是新的東西,大學教授以前也沒看過,到底會怎麼審查?高中老師、學生和家長都非常焦慮。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會)在2020年年底曾經公布,大學審查學習歷程檔案,將採取「三重二不」的原則:重視核心素養能力、重視校內學習成果、重視資料的真實性、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以及不是以量取勝。但高中學生和家長,可能還是不太明白「三重二不」的內涵。本文想要說明「三重二不」的第一原則:學習歷程檔案的審查,首重核心素養能力。

學習歷程審查的「三重二不」原則

教授要從學習歷程檔案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項目看到的,就是紙筆測驗看不出來的特質與能力,像解決問題、學習態度、批判思考和團隊合作等核心素養。

要了解大學怎麼審查學習歷程檔案,得先知道,當初政策規劃,決定採用學習歷程檔案,目的是要把申請入學的審查,和108課綱的核心精神給連結起來。108課綱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是能夠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新課綱的總綱說:「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因此,素養導向的學習,特別重視實作、體驗和統整,期待學生能將學科知識延伸、應用到生活情境,也要統整知識來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

學習歷程檔案新增的項目,像課程學習成果和自主學習計畫,就是希望能落實新課綱的精神,彰顯素養導向的學習過程,讓大學在入學審查時,能夠從中看到學生的「全人發展」,以及學習過程所展現的「核心素養」。

新北舉辦6場新世代青年城市論壇,超過700位高中職學生熱烈參與,欲積極培養學生幹部贏得未來關鍵能力。(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學習歷程檔案新增的項目,就是希望能落實新課綱的精神,讓大學在入學審查時,能夠從中看到學生的「全人發展」。(資料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大學校系在選才時,總是希望能夠挑到能力和特質與該系相符的學生。大學選才所看重的能力與特質,不外乎兩個面向:學科知識和和核心素養能力。學生的學科知識能力,可以從學測成績和學習歷程檔案的「修課紀錄」看出來,教授要從學習歷程檔案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項目看到的,就是紙筆測驗看不出來的特質與能力,像解決問題、學習態度、批判思考和團隊合作等核心素養。

教授最重要視的是核心素養能力

學生可以拿語文類的課程學習成果去申請理工、生醫的學系;反過來說,也可以拿自然科的課程學習成果,去申請人文社會的學系。但前提是,你在作品中展現的核心素養,正是該學系所重視的能力特質。

大學教授真的期待從學習歷程檔案看到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嗎?台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接受教育部委託,在2020年和2021年各舉辦50場的審議論壇,邀請高中老師、學生和家長,和大學教授一起討論學習歷程檔案的審查原則。每年都有超過1000人參加,兩年共有500多位來自不同大學、涵蓋18個學群的教授參加。

根據對參與教授的調查,有將近9成的教授說,他們在審查「課程學習成果」時,核心素養能力和學科知識一樣重要或更重要。另外,有超過7成的教授認為,他們在看「課程學習成果」時,最重要的項目是要能「呈現核心素養」。至少對與會教授而言,「重視核心素養能力」,的確是審查學習歷程檔案具有高度共識的原則。招聯會也將之列為大學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的首要原則。

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因疫情延宕將近3年後,終於在1月15日於雲科大登場,大學校長齊聚一堂討論高教議題,其中學費是否調漲成為焦點。(教育部提供)
有超過7成參與教育部調查的教授認為,他們在看「課程學習成果」時,最重要的項目是要能「呈現核心素養」。情境照。(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大學教授最重視哪些素養能力?根據作伙學連續兩年的調查,與會教授們最重視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是「學習態度」,另外像「邏輯推理」、「批判思考」、「溝通表達」、「創意思考」和「團隊合作」,也是許多校系的教授所重視的能力。

這些核心素養,既然是跨越學科、不同校系的教授所重視的,那就意味著,學生所繳交的課程學習成果的作品、自主學習計畫的主題,以及多元表現的項目,不一定要和申請的學系有「學科知識」的對應關係,只要能夠呈現該學系所重視的核心素養能力,就能受到青睞。

當理工學系的大學教授在審查學生所繳交的自然科的課程學習成果的作品時,他看到的不是這個學生的物理程度好不好、化學知識夠不夠,而是想看到學生在作品中所展現的學習態度,邏輯推理或創意思考。而這些素養能力,也可以在語文類的作品看出來。意思是說,學生可以拿語文類的課程學習成果去申請理工、生醫的學系;反過來說,也可以拿自然科的課程學習成果,去申請人文社會的學系。但前提是,你在作品中展現的核心素養,正是該學系所重視的能力特質,才能投其所好。

學習歷程檔案不是逼學生「提早定向」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核心素養」,可以參考新課綱所強調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3個面向下的9項能力。其實也不侷限於這「三面九項」,只要說明自己學到了哪些能力就好。也不必多,一兩項就可以。

有這樣的了解,當能減少許多「未定向」的學生和家長們的焦慮。許多人誤以為,採用學習歷程檔案是逼得學生「提早定向」,以為學生要做的課程學習成果、自主學習計畫和多元表現項目,都要和未來申請的校系有關。

很多高中生的志向並不明確,或學測成績未必考得到預期的校系,就會很焦慮。「我想念理工,那我做國文科的課程學習有什麼用?」「我根本不知道將來要念什麼科系,如何決定哪一科要做課程學習成果?」「萬一做的課程學習成果,和我最後申請的科系是無關的,那不是白做工嗎?」

20170120-大學學測於20日登場,第一天應試科目為國文、數學、社會,考生於鐘響後紛紛入場。(顏麟宇攝)
很多高中生的志向並不明確,或學測成績未必考得到預期的校系,就會很焦慮。圖為2017年大學學測。(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些常見的焦慮與困惑,就是不了解,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項目的審查,首重的是核心素養能力。只要選擇有興趣的科目或項目去做,當作探索志向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從中展現解決問題、學習態度、邏輯推理和溝通表達這些跨越學科的素養能力,一定可以和最後選擇申請的校系,找到對應的關係。學生上傳的備審資料內容,和申請的校系的確要有「能力」的對應關係,只是,這種能力,著重的是核心素養能力,而非學科知識能力。

學生在做課程學習成果時,首要關心的,不是「這和未來申請的校系有無相關」,而是「我從中學到了哪些核心素養」。如果不知道什麼是「核心素養」,可以搜尋、參考新課綱所強調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3個面向下的9項能力。

其實,「能夠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的素養能力,也不侷限於這「三面九項」。學生只要說明自己學到了哪些能力就好。也不必多,一兩項就可以,但就是要具體、舉例說明,而且能從學習過程的記錄,提供例證。參加社團或競賽等多元表現項目也一樣,不是累積一張張的參與證明和得獎記錄就好,而是要能在綜整心得中具體說明自己從參與的過程中學到了哪些能力。

大學校系要清楚說明重視的能力特質

即使知道大學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看重核心素養,卻不知道自己想申請的校系重視哪些素養能力,還是一樣焦慮。大學端要加把勁,提供更清楚的資訊給高中端。

高中3年的學歷歷程檔案最多可以累積18份課程學習成果和30項多元表現的項目。學生在申請大學時,針對特定校系,可以勾選3件課程學習成果和10項多元表現。學生除了在做每一個課程學習成果時,要關注於核心素養的呈現,將來在申請時,也要透過學習歷程的自述,說明勾選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項目,呈現哪些核心素養,和該校系所重視的能力與特質,有何對應關係,才能說服審查教授,你就是他們學系想要挑選到的學生。

而要讓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內容,和大學校系重視的核心素養能力,產生「適配」的對應關係,大學校系就要讓高中端清楚地知道,他們所重視的能力特質是什麼,高中生才好做準備。但高中端經常反應,一些大學校系並沒有提供清楚的指引。因此,即使知道大學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看重核心素養,卻不知道自己想申請的校系重視哪些素養能力,還是一樣焦慮。在這方面,大學端就要加把勁,提供更清楚的資訊給高中端了。

*作者為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台大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政治社會學、審議民主、教育社會學和健保政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