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高中同學:勇敢出發,時間會慢慢裝備你》 黃光文

 《致我高中同學:勇敢出發,時間會慢慢裝備你》黃光文

※本文獲黃光文授權轉載

我的高中同學都很優秀,這一位同學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的碩士,即將接任美國建築師協會境外某個分會的主席,

高中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音樂老師非常稱讚他的音感及氣質,長得斯文帥氣,一個富含藝術氣質的留美建築師,這不叫人生勝利組,什麼才叫做人生勝利組。

一開始我也是這樣覺得,直到最近有機會和他聊過才知道⋯

我:一般人對建築師的印象就是成績非常優異的那批天之嬌子。你覺得呢?

他:我高中到進大學這段時間一直很困惑,甚至覺得迷失,成績也不太好,找不到方向。我母親是音樂老師,我父親閑暇喜歡畫畫,或許受到他們影響,我從小就喜歡藝術類學科;可是我父母跟我說:要在這些領域成功,需要非常頂尖;所以我從未想過往這方面發展。其他方面,可能高中時遇到一個好老師,對物理還是相對感興趣,當年聯考后的志願,我選了一個私立大學的物理系。

進了大學,有幸認識了隔壁寢室的建築系的學長;瞭解到建築是一門結合工學與美學的學科,我突然發現這個很可能是我一直想要的!於是就開始準備轉系考,除了原本的科目成績需要達到轉系的門檻,同時還要準備術科的考試,最終總算順利的通過考試,從大二時轉去念建築系。

我:同學可以多說一點嗎?

他:很多人都聽過建築系學生需要熬夜趕圖,在我們當時的確是常有的事情。我記得開學第一天,當時的系主任說:這條路很辛苦的,如果完全沒有天分、沒有熱愛,是很難走很遠的。但對于轉系來念的我來說,過程中雖然會覺得辛苦,心中倒是覺得很充實,畢竟是自己的選擇。

我:我有一個朋友說過當你「甘願了」你的人生就會慢慢地「回甘」。

他:我們學校建築系必須要讀五年,而轉系生因爲要補設計課學分,每學期又不能同時修兩門設計,所以必須多讀一年。後來我索性多修一些心理系、室内設計系的課程,我的體會是
「投資在學習新的事物上,總是會有回報的」,雖然當下不一定理解。

我:如果能跟我說一個成長過程中背後的故事,你會想跟我說什麼?

他:我當時大學成績算是還可以的,寒暑假都在事務所實習,自己對於從事這個行業的能力還是有點自信。畢業退伍後,原本想利用半年的時間,先全心全力孤注一擲的準備建築師的考試。那個年代的建築師高考只要一科沒過,隔年就需要重新來過。我原以爲我只要全心全意地準備,應該能行,沒想到最後有一科沒通過。

我:你一定很沮喪吧?

他:當下是的,甚至有段時間很消沉。但之後我慢慢理解了一點:當你已經很努力的、很盡力的付出,雖然結果不如預期,但起碼你是對得起自己在過程中的付出的,「不需要跟自己過不去;有時過程真的比結果重要」。

不過當年因為考建築師失利,讓我對於從事建築的自信崩塌,於是我興起了繼續到國外進修的想法。於是我邊工作邊準備考試,隔年申請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現在回想,當年建築師考試如果不是少了那一科,我很可能不會出國念書吧。

我:很多生命中的偶然都是成就最後結果的必然。

他:對。我從小的信仰教導我,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不是你行不行、有沒有具備那個能力,而是你有沒有那個決心與信心。

如果你真心渴望自己能做成某件事,下定決心並持續的去努力,上帝一定會慢慢地「裝備你」,補足你缺乏的能力,讓你最後變成那個夠資格的人。

重點是你要相信並勇敢的出發,不是等裝備好了才出發,而是出發了才有機會裝備好,因為有些「裝備」,只有出發了才會「遇見」。

我:就像唐三藏不是有孫悟空才出發,而是出發取經才會遇到孫悟空。那你覺得什麼是好的建築?

他:書店通常都會有一整區是談建築的,裡面很多都是大師作品集或是原創設計理念的建築;這些都是好建築,但對大衆來説好的建築不光只是這些。

建築不僅僅只是是一個藝術創作。一好的藝術創作會被放在博物館裡面,創作者只需考慮到美學與理念的傳遞,創作物本身會被呵護,觀賞者與使用者甚至需要被要求用一定的方式去親近這些創作。但建築是需要被使用的,除了美觀,還需要考慮到實用性、經濟性、安全性等方方面面。

「好的建築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去解釋」。很多時候建築不需要很「張揚」,只是一個低調配角,靜靜的融入四周圍的環境,單純看它或許一點都不耀眼,但放到整個環境當中,卻會讓人驚覺似乎再也找不出比這個更好的答案;置身在它的面前,會覺得有一種莫名的純粹感動。

建築是一個很老的行業,剛開始的目的是在解決人的生理需求。以住宅來説,我們其實只需要一個遮風擋雨的房子,通過合理的構建,還是相對容易做到的。但我們要的不是只有這些,我們要的是一個「家」。這就加入了很多心理層面甚至精神層面的訴求了。除了房子本身的安全,我們還要它是一個讓你能放鬆、有歸屬感的空間。

「一個建築能夠同時照顧到這些層面,也就是使用者的需求,那就是一個好的建築」。

不過,即便是公認的好建築也很難取悅所有人。有時一個建築受到批判,甚至連非專業的人都能指出設計上的種種缺失。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設計?

當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可能是設計者的問題,但也有可能是當時的時空背景、條件限制等原因,在多方權衡妥協下,是當時「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我:你讓我想到了一句話:「你眼中的問題可能是別人當下的唯一解決方案」。

他:很多事情「會存在,一定有原因;會發生,一定有合理性」。我們不能光用現在的時空背景去評價,唯有站在當時的視角,看到當時所面對的困難與限制,才能試著理解當時所得到的答案。

在資源有限、預算有限必須做取捨的時候,判斷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才是對方最需要或想要的?很多時候你的委托方是說不清楚的,因爲人的往往是看到了,才能夠做出評價。

而建築師的工作,有一大部分是在幫助委托方「看到未來的願景與潛力」,在眼前一片荒蕪或廢墟時,腦中能夠形成清楚的「畫面感」。

我:我一直覺得能用溫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的人,他的東西才會更豐富,你能不能說說建築教會你的事。

他:建築師的工作,需要透過不同的圖紙去傳達設計的理念:平面、立面、剖面、透視、鳥瞰… 因爲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三維空間容器,需要考慮由内至外、不同使用者、不同時間等的需求。所以一直以來需要學習不斷的「多切換視角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看待事情」;不光只看事件本身,還要看它與周圍的關係和之後的長遠影響。

比如有些作品單獨看可能是很傑出的,但若是和周圍的環境無法融合,那還是不合適的,不但自己覺得彆扭,周邊的一切也覺得不自在。

我:同學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有機會讓你再回到過去,你最想要回到哪個時間點?

他:這很難抉擇,因為有好多個時間點我都想要回去。並不是因為遺憾想要彌補什麽;而是會很想知道,當時環境或處境逼著我必須做轉彎時,我若是選擇轉了另一個不同的方向,那我現在的人生會是怎麼樣?我很好奇,如果有機會我希望都可以嘗試。

說真的這個問題問過好多同學,他是第一個這樣回答的,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想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一直提醒自己用更多的視角,溫柔的去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以為自己是上帝視角,可以看穿所有的問題,

如果單一視角去規劃,那更可能發生的是:
想要解決問題,卻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我的高中同學都很優秀,各有各的精彩,謝謝他們,給予了我看待世界更多的角度和可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