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探索 cheers3重點、8原則,秀出你的實力

重點、8原則,秀出你的實力

https://www.cheers.com.tw/career/article/5099368

作者/吳佩旻 Cheers雜誌 2021-04-23

為了進入理想的校系,高中生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大學端如何看待高中3年累積的學習歷程資料。若想確定上傳的資料是否具備完整性,有沒有清楚呈現出學習成果,不妨掌握以下3大重點、8個原則。

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正式參採學習歷程檔案。為了進入理想的校系,高中生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大學端如何看待高中3年累積的學習歷程資料。

由教育部委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承辦的「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從2020年7月起,陸續在全國各縣市舉辦50場「審議會議」,針對高中老師、高中生、家長及大學教授等角色,對於實施學習歷程檔案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進行調查與蒐集。

50場審議會議共計1,336人參與,包括高中教師503人、高中生343人、高中家長318人及大學教授172人。

結果顯示,無論是高中教師、大學教授,約有9成的人認為,大學校系在審查「課程學習成果」時,「過程紀錄與心得」的重要性不亞於「最後產出的成果」。

另外,有8成的高中教師、家長、學生及大學教授指出,學生是否展現「素養性的一般能力態度」比「了解學科知識」更重要,或者兩者同等重要。

而當討論到,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應該最強調哪項能力時,大家均有志一同認為「界定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首要選項,其次為「邏輯推理能力」,再來依序分別是「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截至今年3月,作伙學團隊針對「課程學習成果實例審議方向」,進一步舉辦北中南東5個場次的「焦點座談」,並首度公布撰寫學習歷程檔案的注意事項及分享具體實例。

資料要系統性整理,忌毫無章法上傳

「學生上傳的資料,要經過消化、歸納,讓大學教授知道你學到了什麼,」計畫主持人、台大社會學系主任林國明在發表會上開宗明義地說。

他指出,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有各種上傳形式,目前大致可分為6種類型(1)學習單、(2)實作作品、(3)實驗及活動紀錄、(4)主題式專題報告、(5)小論文專題研究及(6)綜整性學習紀錄(表1)

林國明表示,根據上傳的格式不同,學生各有要留意的地方。例如上傳的是學習單,就應該融合歸納整個學期的學習成果,反思時可以寫下「感到最困難的主題或課堂活動」,再說明原因,及如何尋找解決方案

假如上傳的是實作作品,如影音檔、劇本或音樂作品,要說明作品跟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有何關聯、自己是如何創作出來。林國明接著說,有學生在講述環保的多元選修課上,思考到大量使用塑膠製品會汙染環境,除了將塑膠品再製、變成樂器,寫歌來傳達環保理念,還在網路上公開回收再利用塑膠品的過程,達到宣導效益,這就是很明確的學習反思成果。

若想確定上傳的資料是否具備完整性,有沒有清楚呈現出學習成果,不妨掌握以下3大重點、8個原則。

重點1:先列出作品摘要

林國明指出,經過5場的焦點座談,大學教授均一致強調,「大學審查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高中端繳出的課程學習成果必須具備簡潔、吸睛等特質。

摘要內容應掌握「具體」和「精煉」兩大原則。若能在課程學習成果的前面1~2頁先寫下摘要,有助於讓教授更快抓到核心。

撰寫摘要時,可以把握以下4點原則。

強調重點包括課程目的、學習收穫與個人省思。盡可能刪減掉不重要的資訊,精簡內容,有助於提升教授的閱讀動機。

「學生不要畫出粗體字給教授看。而是在製作過程中,你要設法將精華提煉再提煉,最後才能端出最棒的東西!」參與座談的台大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黃山耘說。

闡述學習動機除了說明課程目標、實際上做了什麼,運用什麼方法,最好再多闡述完成作品的動機為何,讓教授更能了解自己的想法。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江友中即表示,「學生在寫摘要時,要寫到:目的是什麼?方法是什麼?結論是什麼?每段敘述不必長,但要讓教授能很快判斷你的想法,之後才會想要繼續往下看。」

說明收穫、心得與反思教授們一致認為,綜整性反思很重要。因為學習的過程不會總是一帆風順,若能將碰到挫折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並說明這些挑戰帶給自己的轉變,可以讓教授更了解學生的成長與收穫。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黃毓超便指出:「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在A方法或B方法間考慮,最後他決定用A方法。我會希望他說明為什麼這麼做,才能了解他的思考過程。」

交代個人貢獻若是分組報告,不要只附上簡易的分工表,應該詳細說明自己對團隊的貢獻。若經老師指導,則要說明除了老師協助,哪些是靠自己完成的內容。

每個學生擅長什麼,扮演什麼角色、完成什麼工作?這都是教授希望看見的內容,有機會從中看見學生的強項在哪,」屏東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郭碧蘭說。


學生可以參考表2為撰寫人文領域課程學習成果反思的範例。

重點2:呈現作品的完整性

林國明提醒,學生的作品應該完整呈現出探索歷程,即使最後成果不完美也沒關係。他建議高中生掌握以下兩點原則。

注重脈絡需涵蓋動機、過程中的困難、解決方法,以及從中獲得的啟發。

資料來源不管是任何格式的作品,都應該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及完整性。在引用資料的同時,務必詳細註明出處,忠實呈現資料的來源。

重點3:展現個人獨特處

在5場次的討論中,許多教授一再強調,學生展現個人獨特性的重要。學生在製作資料前須先思考,如何讓教授在成千上萬份資料中,看出自己跟別人的差異?

教授們建議,可以回歸個人經驗,因為學習的經驗永遠不會與人相同,從中可以看出個別學生的能力、特質與熱忱。

林國明表示,同一堂課的學生上傳同一份作業,對教授來說沒有鑑別力,建議針對特別感興趣的部分,進一步寫下收穫,才相對吸睛。

若你尚未釐清自己的特質,不妨把握以下兩點原則,讓自己更顯特別。

融合地方或校園特色林國明舉例,台北市有一所高中,以校園內特色椰子樹作為課程設計發想,結合物理與地科知識,讓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規劃出如何避免被椰子砸到的方案。學生從了解環境、分析數據、最後找到解方,上台報告,讓大學教授印象深刻。

此外,學習歷程資料未必要往艱深處鑽研,融合當地文化往往是更好的切入點。

學習內容與生活情境連結新北市一所高中的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老師以咖啡牛奶為主題,讓學生觀察咖啡加入牛奶的溫度變化。

學生須自行設計實驗步驟、提問與研究,最後提出論證及確認,得出牛奶中的油脂具保溫效果,可減緩溫度下降的結果。

學生可以參考表3是這門課撰寫成果反思的範例。

林國明強調,有些高中生在寫學習收穫時,「常常是在寫心情,不是寫心得,」流於空泛、不夠具體。他建議學生撰寫課程學習成果時,應多列舉實例,並掌握上述重點。

徹底解析大學教授看重的面向後,你準備好了嗎?現在就來著手撰寫你的學習歷程檔案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