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5年成績單:好履歷vs.壞履歷

工作5年成績單:好履歷vs.壞履歷

https://blog.xuite.net/dawn0103/twblog/131119290

1965理財管理 career職場情報誌    撰文陳培思

  工作5年以後,已經和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完全不同了,勤業眾信人才資本負責人郭俐雯說,「你應該比新鮮人時期更好,而不只是多做了幾年工作。」


  郭俐雯指出,對於已有5年工作經驗的人,用人單位第一件事就是看專業力,在專業領域耕耘的成績,要從理論跨到實務經驗。第二件事則要具備健全的邏輯思考能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踏入職場後,是重新歸零的好機會,」郭俐雯解釋,「隨著工作時間愈久,學歷重要性會降低,如果你沒有漂亮學歷,卻能在頭5年有出色的工作表現,就可以擺脫學歷比人差的包袱。」

履歷表要呈現廣度‧深度‧高度

  郭俐雯認為在職場經過5年歷練後,履歷表上要能看到「深度、廣度、高度」。

  惠普科技人力資源處資深協理賴晶瑩用「T」理論解釋,「新鮮人剛開始經營會是往下扎根的專業深度,然而在第45年,已經要開始長出觸角,往橫向的廣度發展,順序就像一個英文的T字。」

  以人資工作為例,所謂「廣度」是指業務涵蓋的各個面向,包含勞健保、薪資、招募、升遷、教育訓練等,都要有所涉獵。「深度」則是指專精程度,不只是大雜燴或蜻蜓點水,而是能夠獨立負責招募工作,知道需要多少預算、怎麼安排招募事宜等細節,從頭到尾可以一手包辦。而「高度」則代表工作難度以及看事情的角度,例如以前瞻性眼光考量公司的未來走向,先一步規劃教育課程。

  要培養專業深度和廣度,任職於大企業或小公司各有利弊,小公司裡一人往往要身兼數職,通常廣度要夠;而大企業往往專精其中一樣工作,深度會較紮實。

展現獨當一面的能力→YES

  5年是一個重要關卡,足以培養工作專業的成熟度,已經不再是小助手,賴晶瑩強調,這時一定要能獨立作業,甚至扮演起「學長、學姊」的角色,可以帶領並指導後輩。

  郭俐雯認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標準,也許是擔任一位小主管,也許是工作團隊裡的leader,或是不需要別人帶領,可獨力完成一個案子或一項業務。例如擔任某個小專案的主要負責人,能做初步的判斷、分析和決策,知道哪一個選擇最好,也可以跨部門協調、整合資源,「簡單來說,就是成為一項工作或是一個團隊裡的key person。」

  因此,一個有5年工作經驗的人,在履歷的呈現上,應該要能具體指出自己負責主導執行過哪些計畫或專案,得到哪些成果。

  「千萬不要灌水,把任何只參與一點的工作都寫上去,」惠普科技人力資源處招募經理方培仰提醒,「只要寫在履歷上,將來一定是面試時會詢問的重點,吹牛很容易就會被識破。」

不只有做過,而且做得好→YES

  還是新鮮人時,履歷看的是學歷、打工、社團經驗,但在5年之後,要看的就只有一件事:工作成績。

  許多人在撰寫履歷時,都在「介紹職務」而非「介紹自己」,方培仰指出,「履歷不只是要陳述職務內容,甚至有些人會直接剪貼公司職務介紹,但給用人單位看這些幹嘛呢?我們是要知道你在職務範圍內曾做出什麼成績。」

  賴晶瑩強調,對於有工作經驗者來說,「履歷上不只是交代你做過什麼,更要說你做得多好。」

  例如在人資部門負責教育訓練,不應該只寫「負責公司所有教育訓練,提高員工競爭力」,這種敘述看起來不痛不癢,套在任何舉辦教育訓練的人身上都適用,寫了等於沒有寫,應該要在履歷自傳上說明自己負責了哪些內容、這些訓練又為公司帶來什麼具體的成效?

能用數字具體化的戰績→YES

  FashionGuide執行長張綸偉指出,「履歷上形容詞都可以省略,『成功』、『完美』、『大量』、『順利』......等,這些辭彙看起來華麗,實際上都很空泛沒有意義。」與其花力氣堆砌形容詞,不如用具體數字呈現戰績。

  方培仰說,「數字可讓人一目瞭然,具體感受到你的貢獻和過往成績,避免述流於空談。」

  例如擔任行銷人員,「任職期間,多次創造出議題,成為網路熱門話題,成功增加曝光度,幫助公司順利登上各媒體版面,打開知名度」,這樣的寫作方式,沒辦法讓人具體理解,如果換成「舉辦○○活動後,入口網站搜尋次數提高350%,影片超過40萬人次點閱率,有○○等雜誌後續專文報導」,同樣50字左右的內容,後者卻讓人有深刻且具體的印象。

  不要以為只有業績才能數字化,其實仔細思考,許多工作都能找出具體數字來陳述,如「用半年時間新拓8個門市,比預期拓點數高出一倍」、「改進表單系統,讓行政流程縮短10%的時間」、「1個月內處理完300名併購公司員工的薪資福利,為公司節省250萬人事費」、「過去的服務表現裡,客訴紀錄是0」。

  在職場5年,點點滴滴的經歷寫不完,履歷應該重質不重量,只要列舉最能凸顯自身優勢的重大功績即可,不必細數過往所有工作內容。

成為第一個被想到的人→YES

  在工作5年時,職涯發展會開始走向不同性質的兩端,一端是專業技術職,一端是領導階層。賴晶瑩指出,「如果你想走專業技術職,就必須成為會被第一個想到的人;所謂『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當別人在某個領域遇到問題時,會第一個想到詢問你。」就像說到做麵包,就想到吳寶春;提到好廚藝,就想到阿基師一般。

  如果希望走管理職,就必須培養領導能力。「頭5年專業都應該打底完成了,往後可以往主管位置邁進,」郭俐雯說,企業對主管的期待是要有領導力、整合能力、協調力、業務力等。但領導力是很抽象的東西,如果你平常在團隊中,不只在乎自己成長,還能幫助其他人一起提升成績,因而得到同事的尊敬,這就是領導力的一種具體展現。

  不過,王品集團品牌部副總經理高端訓指出,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有職位可以升遷,雖然長期擔任助理工作,可以顯示出具備穩定可靠的特質,然而如果你想要邁向管理階層,作為一名萬年助理會被認為企圖心不足,沒有積極爭取承擔更多責任。

跳槽頻繁穩定度低→OUT

  如果一直更換不同工作,看在用人單位眼裡一定會被打上問號,沒有人想要僱用一個做不到1年就落跑的人,「穩定度」是所有用人單位都在意的面向。

  郭俐雯認為,5年內換23份工作就已是極限,再多會讓人覺得眼高手低,「每份工作必須熟悉到上手,這需要相當時間的學習,頻頻換工作根本繳不出任何成績。」

  賴晶瑩指出,「如果頭12年多換了幾份工作,但後幾年穩定下來,這種情況通常能夠被接受,認為前段是新鮮人剛踏入職場的摸索期。」

  高端訓的標準,則是在5年內至少應有一份工作維持3年以上,「第1年在學習,第2年熟悉,到第3年才能看出對公司的貢獻。」

  有些人喜歡用「跳槽」過水抬高自己身價,然而,即使是因為被挖角而頻頻跳槽,仍會被認為是問題人物,方培仰強調,「只要哪兒好就往哪兒去,會成為一個慣性,大多數企業都敬謝不敏。」

不正常的生涯空窗期→OUT

  「如果有一段時間離開職場,我會特別關心那段時間他做了什麼,」張綸偉說。

  「暫時離開職場」和「空白」並不同,「如果是去做夢想已久的事,例如在30歲前出國度假打工一次、或者壯遊世界5大洲,追求『一次性』的夢想是OK的,」賴晶瑩說,「但如果離開職場的時間都在休閒,什麼都不做,這段時間沒用來提升自己,絕對會被大大扣分。」

  因為不得已的因素,例如家人生病需要照顧,不得不短暫離開職場,這是可以被諒解的理由;但若空窗期只是為了想休息,郭俐雯認為,「半年就已經非常足夠,工作才剛起步5年,中間就休息了12年,根本無法累積太多能力。」

  如果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空白一段時間,也應該趁著這段時間加值自己,例如進修語言等,不可完全「空白」,要讓人看出你有持續為進入職場做努力。

  雖然打工度假或進修等理由,暫時離開職場一般是會被接受,但張綸偉強調,如果反覆進出職場,5年裡先去遊學半年,又在工作1年後跑去進修,穩定性會讓人堪慮,「如果每工作12年就要停下去做其他事,反覆如此,會讓人擔心你根本沒有辦法長期專注在工作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