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上路一年體檢|沒有學分的自主學習 為何能幫孩子預備未來?

 

新課綱上路一年體檢|沒有學分的自主學習 為何能幫孩子預備未來?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6126

作者:親子天下
▲自主學習的場域、時間不受限,隨處都是教室。圖為台中楓樹腳實驗教育機構學生,前往當地的木工工作是學習更多生活技能。黃建賓攝

▲自主學習的場域、時間不受限,隨處都是教室。圖為台中楓樹腳實驗教育機構學生,前往當地的木工工作是學習更多生活技能。黃建賓攝

「自主學習」是108課綱重要的內涵,也是高中階段課程的重要變革之一。卻有學校把自主學習時間當成自習課或上學科課,為什麼大家都認同的美好理念,在教學現場窒礙難行?

作者:王韻齡、蘇岱崙

台北市中正高中高二學生邱筠婷,在高一的多元選修「FRC(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機器人大賽)機器人控制系統與軟體設計」課堂上,遇到了一群和她一樣,從小愛玩機器人、遙控車的同學。他們為了「做出一台車」參加機器人大賽,幾乎廢寢忘食,今年在疫情影響下,仍和十多名同學組隊參加機器人大賽,是國內唯一出隊且獲得新秀獎的隊伍。

身為機器人校隊隊長的邱筠婷和幾位同學們,已經立定志向,將這整個過程規劃為自主學習計畫,並以此學習歷程申請大學的電機系、機械系。

同樣是一○八課綱首屆、新北市板橋高中高二的林同學,高一時正好有同學要找認識的老師指導做化學實驗,便一起參與,當作自主學習計畫。不過一年下來,他還滿確定自己以後不會讀化學、化工科系,總覺得白費工了。他觀察,能做出好的自主學習計畫的同學寥寥無幾,甚至,自主學習時段大多數同學都在滑手機,「可能期初隨便寫一個計畫,後來老師和自己都不管了。」

多數高中生仍不清楚自主學習的目標

「自主學習」是一○八課綱重要的內涵,也是高中階段課程的重要變革之一。每週2到3小時的彈性學習時間,學生可以自己訂定主題、目標,安排自主學習。高中三年內,必須至少完成十八節課的自主學習。

這18節課,沒有學分、沒有成績分數,但學生可以在學習歷程檔案中的「多元表現」上傳成果。根據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公布的111學年大學申請入學參採學習歷程資料,共有1709個系組參考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占全部兩千多個系組的八成五。

然而,在高中現場,高中生對於自主學習卻有截然不同的心情。像邱筠婷這種早已有明確興趣志向的學生,自主學習計畫成為他們申請大學時有力的資料和故事。但根據《親子天下》今年7月針對全台高一師生的問卷調查,約七成高中生經過一年課程、探索,仍不能確定未來要就讀的科系方向為何。迷惘、不清楚目標、想知道大學的要求,成了大多數高中生的心聲。

不只是學生,許多學校、老師都沒能真正理解高中階段安排自主學習時數的精神。今年就傳出有中部地區明星高中在彈性學習時間規劃「原班上學科課」,被媒體形容為「假彈性、真綁課」,明顯違反課綱規定;還有些學校對自主學習的認知是「自習」,採取放牛吃草,任由學生趴睡、滑手機,但學生並沒有學到運用學習策略、自我監控、彈性調整以及尋求相關資源的能力。

「如果只把它當成自習課,那就太可惜了,」教育部長潘文忠在今年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表示,新課綱只有一堂自主學習課,雖然剛起步,但對孩子態度和習慣的養成,影響是深遠的。

自主學習不只是狹義的「每週三節空堂」

「自主學習的真正意義,絕對不是只有課綱字面上那幾個小時,」參與一○八課綱研發規劃的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富說。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所長薛曉華,多年來推動高中優質化暨新課綱前導學校計畫,她說明,自主學習也有廣義和狹義,狹義就是現在課綱裡規定的自主學習,廣義是一種學習方法,平時老師課堂就可以帶入自主學習的精神,像是翻轉教室、學思達等。

薛曉華也闡述108課綱置入自主學習的考量:「現在學習資源、管道都很多,不怕沒有地方學習,以終身學習的理念來說,很重要是『自發』,但這剛好是過去我們教育體制裡最缺乏的一部分。」

就算學習資源如同滿漢全席般美味豐富,擺在有「知識厭食症」的人面前,也是枉然。熟悉課綱沿革的李文富指出,在前一版的九年一貫課綱,不再只有全國統一的課程,加入讓各校能發展特色課程的「校本課程」概念;這次的108課綱,希望再往前一步,從「學校本位」到「學生本位」,給予學生更多學習上的自主權。

李文富回憶,2013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普通高中組的會議上,就在討論,如何讓學生除了接受學校安排的課程外,還有一些時間、空間去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這個概念甚至比「選修課」更前衛,選修像是「學校規範好菜單,學生從中挑來吃」,但當時課綱高中組委員們心目中建構的自主學習,是要賦予學生可以在學校所提供的課程以外,自己決定要研究什麼、要學什麼,可以是一個專題計畫、一場旅行、拍一部紀錄片,有無限寬廣的想像空間。

但這理想的概念一提出,就被「K」得很慘。李文富轉述,當年許多高中校長一聽都大反彈:「學生怎麼會知道如何自主學習?」「萬一有人跑出學校怎麼辦?」「在教室滑手機怎麼辦?」由於教育現場安全管理的擔心太過巨大,後來課綱小組退一步,將原本想規劃每週2到3節課的「自主學習」擴大為「彈性學習」時間,此時段可安排學校選手培訓、課業補強及自主學習等。這對國教院參與制訂課綱的教育學者來說,是一種不得不妥協的心情。

面對108課綱裡的自主學習,「大部分老師一開始的確只會聯想到18節課,學習場地、時間的規範管理等,但自主學習其實指的是一種能自我學習的方式,」薛曉華說。

申請大學八成五會看自主學習計畫

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已有八成五系組願參採自主學習計畫,學科表現可以從學測成績或在學成績、修課紀錄等看到,但學生是否有持續自主學習某一樣事物的熱情和動力,這是大學教授希望透過自主學習計畫看見的。

雖然,108課綱連動考招一事,被某些批評者抨擊,認為這類非筆試衡量的表現,不夠公平、不利弱勢學生,學習歷程將成為軍備競賽累死學生,但買單接受的大學端透過數據,其實看得很清楚。

台灣大學副教務長詹魁元拿出該校統計數字指出,歷年透過考試分發、申請入學管道進台大的學生,北部(都會區居多)學生均約為六成,「沒有哪個管道對北部學生特別有利。」台大甚至向教育部申請擴大申請入學管道的招生名額比率,從46%提升到56%,也已獲核准。詹魁元說:「我們發現,進台大以後休學和退學的比率,都以考試分發管道最高,顯示申請入學是比較理想的入學管道,至少學生來面試以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想申請這個系。」

自主學習的實踐,卡關在哪?

然而,大家都認同的「美好理念」、充滿時代感的命題,為什麼在高中現場,仍有不少怨言與窒礙難行?

首先,自主學習的觀念、具體做法,難以「一言以蔽之」讓所有高中師生理解,各校做法不一。在《親子天下》的高一師生問卷調查中,甚至有前導學校的學生語出驚人表示,學校只讓他們選「國文或英文」的「自主學習」,且「國文都在上課程進度,根本未執行自主學習」;也有不只一位學生反映,希望教育當局加強稽查,學校到底有沒有好好讓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在課綱裡並沒有明確定義,不少學校把自主學習解讀成『自習課』,」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劉桂光突破盲點。甚至,有些學校把自主學習交給原班導師或學科老師安排,「這就很容易是在『玩假的』,」他說。

其次是,高中學科壓力仍大,自主學習的時數不夠,難以落實與伸展原始的理念。有不少學生透過問卷回饋,放學很少有學生能直接回家,睡眠時間都不夠,還要自主學習、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實在難以兼顧。

「沒有大人會希望每天上班、睡眠以外的8小時,還得繼續被工作塞滿。但我們的教育很奇怪,回家一定要有功課,」薛曉華為學子們抱不平。

第三是配備、支援不足,教師增能還不夠,城鄉資源也有落差。大多數老師、主任、校長並沒有受過充分的培訓,即使有心想做,也只能帶著學生邊做邊學。在上述調查問卷中,也有老師回饋:「在私立學校,資源不足,一個老師當三個老師用。」

針對理念和現場的差距,潘文忠表示,目前透過「高中策略聯盟」、高優計畫等核心教師,進入校園與教師們對話,分享好的經驗值,希望更快帶動自主學習。

國教署長彭富源也指出,國教院正在研編《學生自主學習參考手冊》,內容包括自主學習理念內涵、學生裝備、教師角色及裝備、學校規劃,及多所學校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案例分享等,預計109學年度開學後,就會發送到各校。

更根本的是,我們的教育、文化環境裡,能不能從小就重視孩子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相信他們能自己學。李文富提醒,自主學習的習慣、能力,若能從小學、國中就開始深化、準備,到高中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自主學習能做好,108課綱就成功了

「第0代」自學生、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說了一個經典的故事:有一名16歲高中生,為了公民科作業,到連署平台提案禁用一次性餐具,像是手搖飲料附的塑膠吸管,很快就動員到5,000人,通過了提案門檻,最後也成了環保署的政策。

「這位高中生的公民老師,只是把學生介紹到一個可以擴大接觸更多人的社群,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唐鳳說,「可見自主學習可以教,但不需要教太多。」她建議,老師可以把時間花在觀察學生,當學生對某件事露出一點興趣時,不要壓抑他,幫他找到有趣的方式放大。

「過去高中生的作息每天被塞得滿滿,沒有機會探索興趣和安排自己的時間,賦予他們至少十八小時的自主學習機會,是很好的練習,也未嘗不是滿18歲的成年禮,」薛曉華認為,「如果高中能把自主學習做好,108課綱也就成功了。」

走過新制上路第一年的混亂,自主學習若能透過108課綱在現場實現,學生便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面對未來世界再多新的知識或變形,都能勇敢迎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