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也信奉的育兒學 讓他們吃苦

首富也信奉的育兒學 讓他們吃苦

首富也信奉的育兒學 讓他們吃苦
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stanfordedtech

天下雜誌470期

賀桂芬

國營事業人事招考,以往都有「員工子女加分」規定,近幾年陸續取消,唯獨中鋼仍保留規定,因此被疑為靠爸族、靠媽族...鮮花舖路、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承受不了挫折;寧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讓孩子受一丁點累的父母,造就了吃不了苦、受不了氣、不願承擔、唯我獨尊的下一代。而吃苦教育,卻是美國首富巴菲特、香港首富李嘉誠和台灣前首富王永慶共同信奉的育兒學。 

有一次,香港首富李嘉誠被大陸企業家問到:「您有兩個兒子,我也有兩個。您是怎麼教養他們的?」李嘉誠的回答是:「讓他們吃苦。」

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李澤楷到美國念書期間,李嘉誠只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現在人稱「小巨人」的李澤楷,曾經在麥當勞賣過漢堡,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一次背高爾夫球袋時弄傷肩膀,現在都還會發作。

台灣前首富王永慶,教養子女的方式比李嘉誠還嚴,王家子女海外求學,生活費更少,每個人都必需打工養活自己。

聯華神通集團的苗豐強,嘉新水泥的張安平,也都有說不完的、年輕時被父親要求在海外打工的故事。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在女兒成露茜的畢業紀念冊上,更是寫下「吃苦努力,一切靠自己」的期許,因為「父母兄弟姊妹只能鼓勵你向上,無法保證你成功。」

美國首富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也不靠父親,在樂壇闖出名號,成為艾美獎得主,還出了一本書,感謝父親不把財富留給他們。

書中,彼得.巴菲特說,父親不留財產給子女,是一項「無價之寶」。「我從來沒有一分一秒,想要用我自力更生所學到的一切,來換我父親的財富,」他在書中寫著,「不拿父親的錢,才是建立自我和持久自信的唯一方式。」

幾天前,新加坡新聞話題,有位「張少爺」當兵,女傭隨侍在側幫忙背背包的照片,引起側目。而不久前,台灣報紙也出現一篇投書,作者控訴父母:「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接下來要說的故事,是兩組對比強烈,反差很大的年輕人。四個人的故事,說的是同一件事: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從小刻意讓孩子吃苦,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否則別說養兒防老,恐怕還得養老防兒,防他讓你無法好好養老。

第一組:何琳表姐妹
兩種育兒術 教出不同人格


「我一直自問:我是不是做錯了?」李薇哭紅了雙眼。一個小時前,女兒何琳才和母親大吵一架,之後摔門而出。

何琳念的一直是貴族學校,往來的同儕,盡是富貴人家的子女。她喜歡名牌,經常羡慕同學有錢。雖然家境算不上優渥,但只要開口,父母都盡量滿足她。

何琳大學畢業前,一直是李薇家族的驕傲。李家從來沒有像何琳這麼會念書的小孩。然而畢業一年後,母女關係劍拔弩張。

何琳每天清晨才睡,太陽快下山才起床,對找工作很不積極。有工作機會,她不是嫌離家遠、薪水低,就是嫌公司不夠有名,不夠體面。

和何琳一起長大的表妹,何玉雲的女兒蕭潔妃,從小就必須做家事。個頭還很小的時候,為了折比她大五倍的棉被,潔妃在床上從這頭跳到那頭,折過來、翻過去,跳好幾趟才能把棉被疊好。母親從不幫她。

潔妃國中就被丟去台中住校。國中畢業又參加海外交換計劃,被丟到美國鄉下當交換學生。
在寄宿家庭,潔妃吃盡苦頭。她自知寄人籬下,自動自發扛起所有家事,「常常是很晚了我還在做家事,而他們全家在看電視,」潔妃說。更讓她痛苦的是,美國哥哥在父母面前裝乖,背地裡卻每天對她言語霸凌,還到學校說她壞話,讓她被同學孤立。

何玉雲每次接到潔妃哭訴的電話,心就揪成一團。想要插手交涉,潔妃卻堅持不允,「她說自己的事自己解決。我最後只能告訴自己,不要出人命就好,就讓她受苦吧,」何玉雲說。
回台以後,何玉雲清楚看到,在美國受苦一年對潔妃的正面影響。「她好像新長出很多力量,相信自己什麼難關都過得了,而且變得很體貼,」旁聽的潔妃看看媽媽,「我在美國家事永遠做不完,才知道媽媽操持一個家多不容易。」

第二組:王文萱友人和同事
兩種富二代 走出不同成就


王文萱在一家大型顧問公司工作,她最近看到一個朋友又收拾行囊,宣告要到米蘭念書。
這位朋友和何琳一樣,家境優渥、父母都很寵她。「她喜歡美術,父母尊重她,她就拿父母的錢到處留學,不工作。去法國完了去英國,英國完了去義大利,念到三十歲還在念,」文萱說。

兩年前,這位朋友終於在父母要求下,回台灣找工作。她百般不願,工作也不好找,最後終於在父母安排下,到才藝補習班教小朋友畫畫。「結果她回家天天罵:『你都不知道那些小孩多討人厭。』果然做沒多久就辭職了。」

前陣子,這位朋友向文萱抱怨,她要母親出錢幫她開畫展,卻被母親拒絕了。「我還想看她接下來怎麼辦?結果她媽媽顯然又妥協了,讓她躲回學校避風港。」到米蘭繼續學畫,拿的當然又是父母的錢。

文萱的同事古恕人,和她那位朋友一樣,是系出名門的「富二代」。但古恕人高中就被父親要求,到外地念住宿高中,「否則,永遠離不開『天母國』,」古恕人的父親說。

他考大學,父親又說話了,「北部學校都不准填。」最後他選擇去念遠在台南的成大。

古恕人家裡有傭人,但從小必須做家事,掃地拖地洗廁所一手包。「高中大學的時候,同學都說我怎麼那麼會洗廁所?」他笑說。

到了職場,古恕人自律、負責、做事有條理,很讓主管放心。他行事低調,穿著樸素,如果不說,沒人看得出他是名號響噹噹的家族成員。

文萱最近當了媽媽,「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嚴格管教孩子。」

下一代 為何自理能力低落?

台灣和美國一樣,嬰兒潮這史上最富有的一代,累積了史上最龐大的財富。他們的下兩代,是最沒有吃苦環境的世代。嬰兒潮世代累積的財富,大部份會在未來二十年裡,移轉給下一代。根據估計,在美國,這筆錢大約有一兆美元,將會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移轉。

富裕的父母,通常造就自理能力低的下一代。而自理能力最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對學業及將來發展都有長遠影響。

「這些富裕世代創造的財富,將給相同情境的國家,未來幾十年的工作態度和職場倫理,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國際社會經濟協會(ASE)主席默倫戈斯(John Marangos)指出。
「我們幼稚園有很多小霸王,耐挫力很低。我常跟家長講,父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阻礙他的發展。這樣的孩子,以後出社會怎麼可能獨立面對困難、承擔責任呢?」蒙特梭利幼稚園校長胡蘭說,於是她引進訓練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蒙特梭利幼稚園,「孩子生出來不是做你孩子,他是要做為一個未來有能力生存的人。」

「孩子是家裡的一份子,不是家裡最重要的一份子。父母老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特別,在家是老大,」胡蘭說,很多父母一直問「你要吃什麼」、「你喜歡嗎」、「你為什麼不喜歡」、「你為什麼不開心」、「好不好玩」。每一次都問,他的自我就變得很大。後來就變成孩子老是說「我不喜歡」、「我不開心」、「我不愛吃」、「我討厭」。

日本教育孩子,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其他所有的東西都必須靠勞動獲得。

一九九二年夏天,七十七名日本孩子,和三十名中國孩子,一起到內蒙古參加草原夏令營。結果,中國孩子一路走一路吃零食,一路丟垃圾;日本孩子都用塑膠袋裝好垃圾帶走。

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撐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上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到了目的地,日本孩子紮營造灶,炒了菜,煮了粥當晚餐吃了;中國孩子以為飯來伸手,結果餓著肚子向領導哭訴。

根據調查,大陸五七%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嬌生慣養」。香港健康情緒中心的調查,則顯示香港有三成孩子「嬌生慣養」,不少港童到了十二、三歲還沒學會自己洗頭、綁鞋帶。這些兒童經常會有情緒方面的問題。

想要幸福?先學會吃苦!

台灣沒有做過類似的調查,但《教會孩子吃苦,就是給孩子幸福》一書作者蘇曉慧自己的親身觀察,她教過的一百多個學生當中,「只有一個,父母有要求他負責整理自己的房間。而被要求幫家裡做家事的,一個也沒有。」

今天,讓千萬個像王永慶童年一樣困苦的大環境已經不存在,小環境卻可以「設計」。

最近,中國大陸開始流行各式各樣的吃苦訓練營。有些強調和農家一起生活,有些到孤兒院,有些進行軍事化訓練,有些徒步日行五十里。據調查,七三%的大陸父母,都傾向將孩子送到各式各樣的吃苦訓練營,只有一八%認為,家裡才是最適合訓練孩子吃苦耐勞、負責任的場所。

「如果家庭教育不配合,短期集訓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無法形成持久的改變,」情緒諮商師夏平心指出。小環境刻苦教育,關鍵在父母、家庭,「再搭配像童軍這類的長期團體訓練,比較相得益彰。」

十九世紀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

就讓他們吃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