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學如何攜手終結「一試定終身」?

高中、大學如何攜手終結「一試定終身」?

精華簡文

高中、大學如何攜手終結「一試定終身」?
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高中、大學如何攜手終結「一試定終身」?


108課綱,翻轉的不只是國小到高中的教學現場,未來,台灣學子們「進大學」這一關卡,也將一併受到牽動。111年的升大學考試方案在教育界各方人馬激烈交鋒、研討之下,轉變成什麼模樣?改變,又為回應當前哪些問題?


「學習歷程、選課、對應學群,以前沒有這麼麻煩的,」大直高中的班級裡,不少高中學生抱怨,111年大學入學考試的關鍵字,是眼花撩亂的負擔。

不過,鏡頭轉向另一邊,「考科減少了,只要選擅長的科目準備,好像更有優勢了,」對班上的另一群人而言,新制度又像是一道曙光。

在過去幾個月國內媒體大幅報導之下,關於108課綱對大學考招的影響,人們或許已不陌生。但新制設定的來龍去脈、改革癥結,卻經常被淹沒在「回到聯考」與否的口水戰之下。

為什麼大學考招會連動?關鍵團體醞釀8年

「民國100年,我在國教院修課綱,參與的許多高中老師都在討論一件事:如果課綱與大學考招沒有連結,大家也不用再做下去了,」國教院研究員李文富當時在普通高中研修小組擔任副組長,每日經手多本課綱的編纂,接觸上千名高中現場教師。

「適性發展、素養導向教學、增強基本學力,這些新課綱看重的理念,與當年的大學其實都沒有對接,」李文富回憶,「高中老師當然灰心,怎麼推?家長還是看學校成績這項KPI,」他感嘆。

在一群高中老師做後盾之下,李文富走進時任國教院副院長的潘文忠辦公室,「他一聽就懂了,」他說。(延伸閱讀:從教學第一線走進權力核心 潘文忠看見什麼亂象,讓課綱非改不可?

曾於國教現場服務多年的潘文忠,始終認為大學端與國教端的斷裂,是台灣教育一道必須縫補的鴻溝。就這樣,潘文忠帶著李文富,走進教育部主管大學事宜的高教司,展開了這趟史無前例的旅程。

出乎國教院意料,高教司未若想像中大學端會表現出的不理解,或怕麻煩,反而建議彼此共同成立「考招小組」,研議未來考招走向。(延伸閱讀:大學也要懂108課綱!兩年辦近百場交流,就是要找到對的學生

「其實是因為我們推多元入學很多年了,也有看到一些問題,」當時的專員、現任司長朱俊彰表示,「大學考招不該是只有想到我大學該怎麼選才,而是應該有機會讓高中知道我需要什麼人才、讓高中知道怎樣培養,」他感嘆,否則大學總是埋怨收進來的學生休學率高、程度差,無法達成多元入學的初衷。

於是,在高教司主導之下,考招小組於2014年正式誕生,核心成員除了教育部的朱俊彰、國教院的潘文忠、李文富以外,還有大考中心、大學招生聯合委員會,以及教育工作者如當時在麗山高中的老師藍偉瑩、八斗高中校長黃志成等等。
「這真的是我們台灣教育史上的一個突破,讓高教與國教一起思考人才培育的方向,」招聯會執秘、清大教務長戴念華如此評價。
考招改革,聚焦在「解決現有的困境」,以及「回應108課綱的新方案」兩大目標。

降低考科,未來人才不需是全才

當目標確立,在考試方面即有了新策略。
考招小組觀察,過往高中生針對學測5科火力全開,無法真正落實選修的精神,於是從107年學測起,就改為「5選4」新制,學生最多只要準備4科。「讓高中有彈性、壓力降低,可以多探索潛在的興趣科目,或鑽研已經找到的志趣,」戴念華說。

即將在111年上路的「分科測驗」(也就是現行「指考」),也突破性地不考國文、英文與數乙(社會組的數學科),戴念華指出,「我們認為,能力取向的科目不太會在半年內有太大的變化,以學測的分數就好。」

一切,都是為了釋放傳統考科的綑綁,讓學生不過度陷入國、英、數、社、自的框架,而有更多餘裕思考並實踐「適性揚才」。(延伸閱讀:未來大考長這樣!「素養試題」搶先看
考招小組有高中代表反映,學生們到了高三下學期,心情便很浮動,因大部份學生已從「學測」這關確定上榜,「教室非常吵,考上的人基本上都不在意第6學期的學習內容,」內湖高中老師一名公民老師表示。

這個現象,大學竟也心有戚戚,「很多大學教授訴苦,選電機系的不會微積分,因為學生在高中最後一學期都在混,」李文富表示,為了讓高中課業與大學能確實銜接,而不使高三下總是荒廢,考招小組建議將學測放榜挪到畢業典禮後。

而新課綱提供的「加深加廣」選修,即是為了在高三衝刺大一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開放給高中生選的進階課程。因為是對應大學所需,所以是全台統一規格的「部定」課程。顯然,這門一路延伸至高三下的進階選修,將成為學習歷程參酌重點。

備審資料電子化「大平台」,回應紙本時代難題

「高中現場還有一些長久的難題,比如說備審資料,」朱俊彰舉例,「很多同學是到了高三下才趕快想,在高一、高二哪些豐功偉業?不要花錢把備審資料印漂亮一點?要找補習班幫我做嗎?」因此,考招小組首先研討的,是成立一個國家級的數位平台,讓學生定期將作品放上,同時提高公平性。

所謂公平性,並非僅回應補習班捉刀的疑慮。

過去審閱紙本備審資料,對大學教授而言是一場艱辛的任務,「有人50頁、有人5頁,很難比較優劣,」成大資工系一名教授表示。

當未來改採統一規格的數位平台後,不僅學生們作品件數相仿,還能系統性地篩選人才,「例如清大電機系想找物理成績在校排名前30%的學生,一個按鈕就能篩出來,」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說。

簡言之,學習歷程並不是全新的物種,而是把學生高中3年的表現定期定量匯聚起來。
對坊間流傳,這樣的定期整理意味著學生無時無刻不能鬆懈、壓力更大,事實卻不然,「學習歷程是三年累積18件,最後只會勾選你要的3件給大學看,重點是探索的過程,」考招小組早期成員,走訪全台帶領108課綱實踐的藍偉瑩說明。

8大領域登場,對應大學選才方向

鎖定新課綱而生的策略,也是考招小組不遺餘力的目標。108課綱強調適性揚才,希望學生從刻板齊一的分數競爭中解放,找到自己真心想投入的領域,而不是大考之後只能木然地依照分數高低填寫志願。

這就牽涉到前述「學習歷程檔案」18件作品的對應「領域」,「我們一直跟大學宣導,現在高中有很多選修課,可以契合大學選才方向,不再只有傳統考科可以參考,」朱俊彰舉例,以往考科沒有「科技」這項領域,但明明科技專長對許多科系而言不可或缺,未來在學習歷程的8大領域分類裡就能找到。
 
 

高中學習歷程草案參採校系統計表

Chart
資料來源: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但若太早對準領域,是否就無法探索,例如想念醫學系,一路都只能選醫療相關課程?

招聯會執行秘書戴念華進一步解釋,「對領域,而不是對學群,就是希望不要對得那麼精準。」他舉例,會計系也看科技領域,因為大數據對未來的會計業有所影響。所以並不需要死板地對齊學群本身,而是所累積的歷程,是否展現出大學端期待的特質。

另外,新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學科以外的「多元表現」,也首度明文納入大學選才標準,讓高中現場教師不至於努力開相關課程,卻得不到學生與家長的支持。

學習歷程帶來的這些改變,對部份大學來說是新挑戰。

「有大學問我們, 這些領域到底是什麼東西?也有大學代表不客氣地說,國教院在增加他們的麻煩,」李文富回憶,為解決這些困擾,考招小組也建議,大學需成立「招生專業化辦公室」,制度性地引導大學跟上新的選才模式。

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有30所學校成立了招生專業化辦公室,今年,則增加到共計有62所大學入列。

新制挑戰重重,但社會不該走回頭路

一路以來,改革的道路佈滿荊棘。全國大學共有2000多個科系,第一時間認同者並不多,整體而言還在說服的進程上。

另外,抽掉筆試的重量,部份家長團體亦不諒解,如國教行動聯盟仍力主指考佔比要回到50%,以目前全台大學生以指考管道入學約佔25%,也就是要讓著重紙筆測驗的名額擴增一倍。

國教行動聯盟也認為,今年首屆學測5選4,造成同燈同分的人數暴增,未來學習歷程將參酌的選修課,被疑助長城鄉差距、學測放榜與指考考試間隔不夠長,學生來不及準備……等反面的聲音,始終響亮。
對此,最初的核心參與者李文富表示,「社會應該有一套清楚的邏輯,我們是因為認為聯考、筆試難以適性揚才,所以才有多元入學的方案。」「針對這些方案,當然可以批評、改良得更好,但不該是動輒喊著『回到聯考』,」他強調。
如其所言,改革會往現在的方向走,是國家開始意識到,未來世代需要的人才,往往很難單從答案卡上看出來。當社會對價值理念有了共識,剩下的,唯有持續對話與修正。(責任編輯:賴品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