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談選志願:爸媽們先聽孩子怎麼說,然後放過自己吧!

台大教授談選志願:爸媽們先聽孩子怎麼說,然後放過自己吧!

責任編輯|林立麗

每逢選填志願期間,學生總會經歷一番掙扎,苦惱著哪個科系比較適合自己,更少不了與家人之間的唇槍舌戰,好像不論自己喜歡什麼,都要先被爸爸媽媽用「畢業後會找不到工作」、「你唸不起來啦」、「隔壁鄰居家小孩都唸什麼」等理由曉以大義一番。
其實父母親對孩子的說教是出自於一種保護心態,因為他們比起你,更害怕你因為做錯選擇而失敗受傷,只是孩子的意願難道就不重要了嗎?本次 IOH 再度邀請台大經濟系林明仁主任,從一名教授、也是一位父親的觀點,一起談談選校選系、親子溝通議題,希望能提供各位一些參考。

「該依興趣還是能力選系」其實是假議題

有些人會困惑該依興趣還是能力選科系,林教授的看法是興趣跟能力不必然相衝突,更多時候是相輔相成,讓你產生想不斷精進的熱忱。(推薦閱讀-選校?選系?IOH 告訴你!
「當你能力不錯,做起事來得心應手,自然會覺得有趣嘛,你有興趣就會摸東摸西,最後多了練習,能力當然變得不錯,所以去討論『興趣還是能力比較重要?」可能是個假議題,真正的問題是你在做這些事情時,有沒有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他也不諱言能依興趣選系的學生其實佔少數,因為按照現行升學體制,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都被要求盡本分念書,哪有心力發展什麼興趣?
「你問大部分的學生:『你做什麼事情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他大概就回答打 LOL 和 Overwatch 的時候。除此之外,很多人是考試要到了,就把科目唸一唸這樣子。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反應過去一段時期,搜尋自己心路歷程的結果,同學越沒有做這件事情,當然會覺得越難選嘛,但大部分的人可能還是這樣子,這是最讓人傷腦筋的地方。」
 

所以沒有明確方向的人該怎麼辦?

林教授建議同學不妨先回想自己對哪些高中課程最感興趣,從中思考背後的意義,譬如你很喜歡歷史課,當你讀到成吉思汗西征時,腦袋裡便會鮮活地出現一些影像,甚至思考這起事件對政治、社會的影響時:
「這會是一個點,但不一定代表你要去唸歷史系,而是你對說故事、對於人際互動是感興趣的,如果是這樣,文法商科系可能比較適合你。你既然沒辦法直接用選的,那就用消去法,退而求其次選一個不會差太多的。」
不過,這樣選科系,未來是不是很容易後悔?他認為:「很多人在大一時都不太確定自己適不適合這個科系,你都是以現有的資訊在做判斷,進了大學只是剛開始,在這四年中,你會接收到更多的資訊,你要持續做判斷,每次判斷都是把你的人生微調到某一個方向,這是跟高中生活很不一樣的,因為你的高中生活就是你的老師、爸爸媽媽幫你調啊,大家的方向都一樣。」(推薦講座-還不確定什麼科系適合自己嗎?聽聽學長姐對各校系的介紹
「隨時隨地去收集資訊,包括外部的資訊、你對自身能力的理解、對未來的預期,把這些全部組合起來,你便能再去做調整。而你現在該做的是盡量不要讓自己陷在一個很難調整的狀態,我覺得這是更重要的。」
故林教授建議興趣不明確的同學在選填志願上,或許能以綜合型大學作為優先考量:「在綜合型大學的環境裡,能讓你有更多受到刺激的機會,多去想一些別的事情。」(推薦閱讀-台大李茂生教授:在現行教育下,你說選系不選校是騙誰啊?
 

你多少該參考父母的意見,但要做自己的決定

「同學今天選科系,是你的責任要去說服別人,然後你要對結果負責,你不能回過頭來說:『當初都是你叫我怎樣,現在才變成這樣』,這是說不通的。」
林教授談到同學在跟家人對科系的意見有分歧時,多半會覺得:「爸爸媽媽就是喜歡反駁我,他們都是來說服我的」,但這種賭氣的想法其實很危險。(推薦閱讀-5 件你填志願沒注意到肯定會後悔的事!
「父母親會有一些盲點是當然的,但他們也有一些你看不到自己的資訊,畢竟他養了你這麼久,所以你怎麼從父母對你的看法中,萃取出比較有用的部分,其實是孩子對父母永遠的功課。」
倘若同學與家人的想法實在相差甚遠,林教授建議同學盡可能蒐集校系資訊後,先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爸媽反對我讀這個系?而希望我讀那個系?」,再進一步想想看是否有妥協的餘地:「你如果知道多一點未來可能的選項,那你現在的戰場就不需要太焦土嘛。爸媽也不是很壞,他只是覺得:『啊~你就是這個樣子,我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所以你要多了解,多打聽你可能有哪些選項。」(推薦閱讀-你也有這些理工迷思嗎?你想讀的系可能不如你的想像
但是,如果真的沒有妥協的餘地呢?林教授妙答:「先去設想你父母有意見時,你的話術要怎麼講。」他笑談從現在開始對父母練習話術是成本最低的,因為往後進入社會,在面試、工作時,你也要想話術給面試官、老闆聽,話術一錯,工作可能就沒了,但你回家跟爸爸媽媽講,就算最後失敗收場,你們仍是一家人啊。(推薦講座-媽媽不讓我讀 XX 系該怎麼辦?全台教授為你解惑
然而,林教授也看過有家長的態度異常強硬,要孩子非得唸某個科系不可,這時如果孩子堅持個人意願,可能會產生哪些後果?
「你在現階段跟父母親差異越大,你父母親個性越強,其實那個傷痕是會留著一段時間的,到了大二、大三甚至你畢業後,他三不五時就會唸你,特別是當你狀況很糟時,你就死定了,就是被他盯一輩子。對此,我也不知道這樣該怎麼辦,我當然提醒自己不要當這種家長,但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所以你不要太怪爸爸媽媽這個樣子,他忍不住也是有他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啊!」
出於天性,父母總會想管教孩子,然而沒有孩子喜歡被管,自然聽不進原本出於善意的建議,所以與其急著想對孩子下「指令」,還不如向他「展示」自己所觀察到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又預見了什麼樣的風險,有話就好好談,最後尊重孩子的決定,畢竟人生是他要過,父母總不可能管孩子一輩子,放心讓他自己去闖吧。(推薦閱讀-孩子何時轉大人?從《花甲男孩》看台灣家庭教育

人生沒有徒勞無功這回事,你做過的嘗試都將對未來產生某種意義

每次一談到選科系,林教授總會想起自己求學階段看過的一則報導,內容是有一對聯考數學滿分的雙胞胎兄弟原本都想讀物理系,最後卻在家人的強力要求下,進入醫學系就讀。多年後,哥哥重回物理的懷抱,進入中研院當研究員,弟弟雖然留在醫療領域,如今從事的是醫學結合力學、電子機械之研究,有人可能會感嘆:「這樣繞遠路是不是有些浪費時間?」但進一步探究便會發覺──雙胞胎的醫學背景其實某種程度都幫助了他們現在的研究,所以就算是繞遠路、走錯路的經驗也罷,它從來不會是一場徒勞,它都扎扎實實地刻劃在你的生命裡面,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以另一種形式,幫上你一把。(推薦講座-從台大醫學系到美國麥肯錫顧問,陳彥廷:發揮影響力是我終身追尋的目標
「你內心如果是有渴望的話,它不會消失,只是要花上一些時間,到最後還是會把你拉回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你現在的選擇好像也沒必要把它想成『這個決定就是我的一輩子,如果做錯了決定,這世人就缺角了!』,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讓生命保有更多的可能性,林教授認為首要該去思考的是:「自己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怎麼樣的生活?」再回推到自己現在該做什麼準備,然而這卻是台灣教育體制鮮少強調的部分:「其實也是有啦,但就是看到『我要考上台大』,所以必須『好好地寫考卷』,我們就只有這個,沒其他的。」
如果學生只被要求盡本分唸書,卻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更不清楚自己將奔赴的遠方,那麼他如何發揮天分去完成自己人生的使命呢?(推薦閱讀-面對選擇,劉安婷:我們都是徬徨的孩子

受訪者簡介
Ming-Jen Lin 林明仁,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主任(2016 年 2 月 - 迄今)、社會科學院經濟統計資料中心主任(2015 年 - 迄今),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於 2002 年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勞動、法律、健康),其開設的「經濟學原理」為台大開放式課程之一,在 Coursera 亦開設「經濟學概論:誘因與市場」個人網頁請點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