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服」了你
By Jin-Syuan, Jhong | 2015-03-10
圖片來源:Flickr Teddy-rised
夏天,通識課裡的臭豆腐
中央大學的夏天溽暑難耐,很多人都心有戚戚焉,某日我遲到了,到達教室時座位幾乎已經坐滿,放眼望去只剩搖滾區與幾個零星的位置,只好隨即找個位置。
好不容易擠到中間,正要坐下的瞬間,我後悔了,因為有股濃烈的怪味撲鼻而來,我立刻搜尋我記憶裡所有的味道,試著分析,這是汗味?還是食物腐敗的味道?這特殊的氣味可能是臭豆腐吧?我微微轉頭觀察是否有人在動筷子,但都沒有看到有人這麼明目張膽在教室裡面吃臭豆腐。
我腦中開始浮現各種情況:「難道是剛吃完沒把垃圾丟掉?還是老師剛才請大家吃臭豆腐?」在我越發荒謬的分析之際,也觀察到前一個座位的學姊,早已用手摀住口鼻,眉頭深鎖。
過了片刻後,我突然聽到前面同學的雙腳「刷」的一聲地往後勾,才驚覺,原來這是怪味的來源是前面這位同學的拖鞋發出陣陣異味。遇到這種狀況,往往周遭附近的人也不好說些什麼,不得不舉起手摀住口鼻自保,等待嗅覺疲勞出現。
「這位穿拖鞋的同學,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經造成其他人的困擾嗎?」大學生活學習「自理、自律」是很重要的一門課,各位請試著回想國小到高中,幾乎整整12年都是將腳包起來上課,在意制服的設計在意得要死,時時想著要修改制服,但到自由自在的大學後,卻似乎不怎麼在意自己的著裝。
我所看到的中央大學,晴天時同學們仍舊穿拖鞋上課,或在體育課穿牛仔褲與拖鞋,這類的情況每天都可以看到,不論晴雨。
或許住在學校宿舍內,去教室上課只要幾步路就到了,如此的方便舒適;或許服裝儀容是屬個人自由,總以自己的舒適感為主,不須在意他人的看法。在上述的案例中卻可看到另一面向,這位穿著拖鞋的同學並無惡意,但他穿著拖鞋且沒有注意清潔時已影響其他人,如果,你是身在其中的人,是不是能做些甚麼?
配合特定場域身著適合的服裝,看似簡單又基本,但卻往往沒做到,或許是忘了,或許是懶惰一下,但時時提醒自己注意外在形象,是個值得持之以恆的好習慣。
進入校外其他公共場合注重服儀的程度與在校內、在教室一樣重要,教室是一群人共享的公共空間,彼此相互配合與尊重是必要的,讓自己成為服儀合適且能場合著裝的人,就從現在開始。
一失足成千古恨
當自己還是大一時,第一次家聚難免有點緊張,一方面迫不及待想要融入其中,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言行得宜能留下好印象。
大一大二學弟妹提問題,大三大四的學長姊詳盡地解惑,就在這四個人努力營造的和諧氣氛當中,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我發現學長的鼻毛出來搶鏡頭!而且學長還不忘講到一個段落之後來個親切的微笑。
雖然學長提到許多實用的資訊,但我一直分心,想著:如果我提醒他了會不會讓他很難堪?如果不提醒他,會不會有更多人看到那撮?著實天人交戰啊……
鼻毛或內褲外露、散發的體味這些都是可以主動注意並避免的。注重服裝儀容,很多人會聯想到愛美或自戀,但其實注重儀容也是一種禮貌的展現,上述就是一個能引起大家共鳴的例子。
平時若沒注意細節的習慣,很可能就會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狀況,這樣的情形任誰也不想發生在面試、典禮或約會等特別場合,所以平時要養成一些好習慣,出門前來個「服儀SOP」或在出門的玄關放置一面立鏡,盡量避免這類疏忽。
你想為自己塑造什麼形象?
服裝儀容不只穿在身上的衣服,還有人本身所散發的特質帶給其他人的感受。若從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角度來看服裝儀容,服儀是我們認定自己,或別人如何檢視我們的一個標準、一種符號象徵;服儀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意義存在於當它被穿在身上後,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後形成了意義。
換言之,在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下,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的服儀言行是不得體的,那他就是不得體的;如果有個人穿著很邋遢,也許他不認為自己很邋遢,但是旁人看他的眼光就會有原先對於穿著邋遢的人的成見,同時也會認為穿著邋遢的人就象徵著某種類型的人,擁有某種特定的缺點。
型男之所以型、美女之所以美都是普世價值觀定義出來的,你也可在你所處的環境中,為自己營造某種特別的形象,「別低估模仿學習的能力」,慎選你學習效仿的對象,盡可能選擇符合你內心所期待的、合適你人格特質的樣貌與形象,這會逐漸成為一種特定的符號象徵。
你只需要培養良好的觀察力,花點時間了解你學習的對象。你心中已經有浮現甚麼學習仿效的對象了嗎?運用你手邊現有的資源開始為自己打造形象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