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也要窮小孩 第291期遠見雜誌 2010 年 09 月號

 

再富也要窮小孩

貧窮體驗正流行 高宜凡

第291期遠見雜誌 2010 年 09 月號

貧窮滋味,今夏最風行

你,體驗過貧窮嗎?知道貧窮的滋味嗎?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這是一位高中女生小香(化名)放在網路上的心情記事:

「出隊前,我的心情非常憤怒,因為我不是自願參加,是媽媽擅自幫我報名的!

但去了幾天,我的心態和想法完全改變了,我發現自己遺失了好多東西。

資源豐富的城市小孩,因為物資不會匱乏,導致他們不懂知足和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反而認為別人對自己好都是應該的(之前的我也是這樣)。

但那裡的孩子不同,他們懂得感恩,瞭解不可以浪費東西!

在那些日子裡,我領悟了好多東西,我發現:『快樂其實很簡單。』」

一開始心不甘、情不願地參加去第三世界國家的海外志工團,小香上飛機前還不跟前來送行的爸媽說再見,酷酷地掉頭就走,讓爸媽在人群中偷偷拭淚。「見鬼了,好好的一個暑假就這麼泡湯了。」當時,她心裡大概是這麼想的。

想不到這場與貧窮的初體驗,卻深深震撼了她、也改變了她。 在那片荒涼的土地上,隊員的任務就是陪小朋友一起在教室念書、走路上下學。雖然工作不難,但小香總是臭著臉,一副想溜之大吉的樣子。

那天午後下大雨,放學時,小香陪自己負責的小朋友回家,因為天雨路滑,小朋友怕她迷路、摔跤,於是又送她走回營區,兩人一來一回,就耗了六個小時。 平凡無奇的一段路,卻讓小香在晚上分享心得時卸下心防。她淚流滿面地說,「看見那位小朋友家裡的樣子,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體驗貧窮風行,海外志工營搶手

這種讓人透過體驗貧窮,來激發自我省思的另類教育手法,過去早在世界各地不斷興起,形成一股新潮流。現在這股潮流,也快速吹向台灣來了。 長年倡導志工活動的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分析,近幾年來志工與背包客文化從歐美陸續傳入台灣,以及幾位典範人物的出現,例如選擇到西非服務的替代役男連加恩、公益旅行家褚士瑩等人,讓體驗貧窮的風氣開始在台灣盛行起來。

行政院青輔會主委王昱婷表示,如果沒有這些典範的出現,很多孩子就不曉得人生還有這種可能性,也讓來自家庭或學校的阻力逐漸變小。

到了今天,赴海外吃苦、體驗貧窮又幫助弱勢,已成為今夏最風行的暑假活動! 2004年,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始引進歐美「志工旅行」概念,號召志工前進泰北華人難民村。如今,伊甸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體驗貧窮推廣者,辦過166梯次的服務遊學團,參加對象從國中生到70多歲的銀髮族都有。

預計今年招收1000個名額,竟吸引超過3000人報名,網站在45分鐘內就宣告爆滿,其中不乏名人或企業家的第二代,不少人還試圖透過關係擠進營隊。

至於伊甸更早舉辦的身障體驗營,參與狀況也從早期的200人左右,成長到去年逾2000人,成長有達到十倍之譜。

而聲勢最浩大的,當屬1990年由世界展望會引入台灣的「飢餓三十」。20年來,響應人數從500人,倍增到1.5萬人之譜,今年報名在家自行飢餓的人,更多達6.5萬人,堪稱是目前傳播效果最強的體驗貧窮活動。

政府帶頭,青年志工升16倍

除了民間發起,政府帶頭鼓勵志願服務,也使體驗貧窮的風氣不斷擴大。

1997年底,聯合國宣布2001年為「國際志工年」,2002年台灣便通過「志願服務法」,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僅次於西班牙)立法推動志願服務的國家,之後各級機關、團體、學校,都開始加入了志願服務的推動行列中。

青輔會統計,國內各種青年志工隊的規模,從2002年437隊快速成長至2009年1862隊,今年上半年更來到2342隊,已超越去年總和。

至於參與人次,則由2002年8963人,暴增到去年15.5萬人,足足飇升16倍。這些數據還只是政府有補助的青年隊伍,由民間或宗教團體發起的數量,更加難以估計。

內政部公告的志願服務業務成果統計表則顯示,去年國內一共發起了1.5萬團志工隊,吸引近60萬人次參與,領有志願服務紀錄冊的活躍分子有25.8萬人。包括教育部、社會司、環保署、青輔會、衛生署,都是志工活動的強力發動部會。

即便是最多精英人才的台灣大學,98學年度大一到大三的服務學習課程,也多達255門,大一新生進來就得打掃校園。除了各系所自辦,學校也鼓勵學生與外界NPO合作,培養服務他人的習慣。

大學時期就相當熱中服務型社團的青輔會第三處處長黃政民觀察,過去體驗貧窮的活動多以原住民關懷與偏鄉服務為主,參加者單純為了助人或回饋社會,演變至今又增加了許多新面貌,如異地旅行、服務學習等,因此吸引愈來愈多人響應,「這如同一種課外修練,能學的東西變得更多了。」

令人好奇的是,體驗貧窮為何有這麼大的魅力?到底可以學到什麼呢?參加這些活動不但要上山下海、遠赴荒涼之地,還得忍受粗茶淡飯、無法洗澡、睡茅草屋、天寒地凍、在野外上廁所等諸多折磨。「我不知道怎麼會有這麼多『瘋子』,不斷地一直來參加?」擁有豐富志工隊籌辦經驗的伊甸公益行動中心主任朱永祥打趣地說。

先體驗後省思,領悟人生道理

其實是因為實地親身體驗貧窮後,總能在心中留下震撼,進而體會以前被認為是老生常談的人生哲理。這對時下在富裕社會下生活的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人生啟示作用。

曾任馬偕醫院副院長與台大醫院兼任副教授的王陽明牧師,早年放棄法律與公衛專業,走上神學之路。

出生於戰後貧困時代的王陽明,直到小六被選進足球校隊,才擁有人生第一雙鞋子,讓他足足高興了好幾天。

有感於這種簡單的快樂,幾乎已經在現代社會消失了,王陽明出版《窮得只剩下錢》一書,兩年前意外因前總統陳水扁入獄而暴紅,他呼籲大家不要只追求功名利祿這條「生活之路」,也要走好心靈豐富的「生命之路」。 如同荷蘭流傳的古諺,「錢買得到床;但買不到睡眠。買得到房;但買不到家。買得到時鐘;卻買不到時間。買得到地位;卻買不到尊重。買得到醫藥,卻買不到健康。」 現代的年輕人是史上資訊最豐富的一代,自以為知道很多,但行動卻太少,感受也太淺顯。

因此,體驗貧窮便有「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與「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的雙重效果,讓人從實作過程中學習,把書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親身體驗。 體驗的效果有多大?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有次到某間高中演講,分享他在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歷,台下有位地理老師聽得頻頻拭淚,會後還跑來跟他握手。「因為我講的這些國家,就是他整天教學生的內容。但課本的知識是死的,這些活生生的故事卻觸動了他的心,」杜明翰回想。


user

高宜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