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個年入10億的CEO聊了聊: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

 

我和一個年入10億的CEO聊了聊: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F2BDCO0514CAMJ.html

關於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互動英才獎得主,互聯網創業者,專欄作家,關注職場與個人成長,公眾號@墨多先生,IDmrmoduo”

而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卻又往往不是努力?

作者:墨多先生

人與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是因為天賦還是努力?選擇還是運氣?基因還是能力?這些答案仿佛都對。

然而問題在於,當你面對的是一個原本能力相當,出身不比你優越,天賦也並不過人,機遇也少於你的人時,為什麼如今他的成就卻高於你10倍,甚至幾十倍呢?

這個疑惑一直伴隨我很久,直到前日,我終於從一個老朋友身上找到了答案。

他是我北大的同學,年長我幾歲,卻與我同級,因為是退役士兵考的研。

用他的話說,他出身湖南一農村,無論天賦還是成長背景,都與優越二字無緣,甚至放到人堆裡都難以被發現。

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懂得順勢而為

他從不安於現狀,一直在尋求改變。這並非意味著他情商高,相反,他不苟言談,即使在創業過程中,也從不有意識地進行任何主動社交。

坦白講,在他剛創業那會兒,周圍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壓根兒並不認為他能做到多大,也不覺得他有什麼超出常人的能力。

可直到前天,我和他進行了3個小時的談話後,才發現我倆之間的差距,已不是10倍而已

首先,這種差距體現在了事業的格局上。

他如今操盤了一個年入現金幾億的公司,利潤率竟也高達50%以上(別亂想,這絕對是個陽光生意),關鍵五六百人的規模卻沒拿過一毛錢投資。更讓人羡慕的是他還有大把時間,至少看上去很

其次,如果說單純是事業做的大,我認為沒什麼好探討的,因為有錢的企業家多了去,屌絲逆襲的故事也到處是。

真正讓我震撼,甚至產生一絲焦慮的,不是他的刻苦與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條街的思維格局。

換句話說,我的成長路徑是線性的,而他的成長路徑是指數級的

之前我還一直在想,同樣是讀一所學校,在一個教室,認識的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他未必有我聰明,為何他能積攢更多的勢能?

如今我才頓悟,所謂“1萬個小時背後的專注理論,只能幫助你在原有的賽道裡比周圍人強,但不能幫助你在平行競爭中取得裂變式成長

比如這位同學剛剛創業的時候,我畢業先去做了廣告設計,我每天刻苦努力工作超過12個小時,2年多的時間就積累了1萬個小時,但收入也只不過是從四位數變成五位數。

與此同時,我的同學當時情況並不比我好,他成了家還要帶娃,壓力負擔也比我大。他做的同樣是廣告,只不過他是在那時剛興起的微博上,通過運營帳號給人做廣告,收入比我好不了多少。

但你要知道,趨勢的力量從來不會在當下呈現,它一般會在未來的3~5年現形

如今,我們已畢業7年,途中我換了3個領域,最後才紮根到現在行業。但他一直在被內容風口推著跑,於是乎,我倆之間被天時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放到今天已不是真理。

這個時代最厲害的就是天時,天時就是趨勢,只有趨勢才能帶來最有爆發力、殺傷力以及指數級的增長

01 真正能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指數型成長

不妨再來回答一個問題:10年後,你的身價可能是多少?

顯然,這個問題很難預測,因為這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判斷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時候它會發生。

不過,如果你真的嘗試了去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多半的回答,很可能是基於你現在的能力和資源而判斷的

就好比你現在年薪10萬,也許你會猜自己未來每年多賺10萬,十年後興許你每年就可以賺到110萬。

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本身沒有對錯。

線性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從自我認知而出發的思維模式,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到10%,完全可以通過努力換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擺脫這種線性成長,讓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種叫做指數型的成長模式。

那究竟什麼叫做「指數型成長」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正走在一條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邁出1米的距離,你走了6步,也就前進了6米,然後你再走24步,那麼就離原點有30米的距離。你很容易知道這30步能把你帶到多遠,這就是簡單地線性成長。

但是現在,請你再想像一下,如果你可以將自己的每一步都擴大一倍距離(無論這在科學上是否成立),當你走了6步時,實際上你已經走了32米(12481632)。而當你走完全部的30步時,你猜自己走了多遠?

答案是10億米,這個距離相當於你繞地球走了26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線性成長是有局限的,因為單靠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努力,遲早會遇到天花板。

而指數型成長是爆發性的,它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像的距離。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一個人若想獲得指數型成長,首先要做到的是順勢而為

02 所謂順勢而為就是在確定的大方向裡找概率

記得若干年前,我做了一個針對特定人群的線上培訓產品,試運營了一段時間後,感覺用戶黏度和利潤都不錯,所以就想要複製。

於是,我興奮地找到一個做投資的朋友,完整地闡述了我的這個創業想法。

沒想到,還沒等我說完,他就硬插了一句話:這事情的市場潛力太小,沒有想像空間。如果你真有興趣,可以做成小而美,但沒有投資會感興趣的。

起初我認為這朋友真特麼不夠意思,可後來,當我冷靜思考,才發覺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未曾考慮到的問題。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與投資一樣,若想獲得超預期的回報,重點並不在於我們能力有多少、把事情做的有多好,而在於你是否真的懂得借勢用力

這就好比有一次,雷軍對傅盛說: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於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于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無法穿越平臺的優勢;而平臺的能量再大,也無法抵擋趨勢的力量。

就如我的那位同學,當他回過頭來總結自己的成功時,從來不會談自己的能力,而是把成功的運氣歸功於勢,說自己擅長的是利用並適應那些已形成的

比方說他早期創業做內容,微博火他就做微博,微信火了他就做微信,如今抖音、快手、小紅書火了,他就去做短視頻。

在他看來,自己團隊能力再大,也比不過平臺花幾十億上百億去砸一件事情,他總結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找到平臺崛起的機會,然後跟著趨勢一起爆髮式增長。

換到個人角度,這讓我想起之前很多讀者給我的留言:究竟是選擇一個自己擅長的事情做,還是先進一個好的行業去適應環境呢?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給出答案。

相對個人前途的不可預見性而言,增加自己成功概率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先要跳到趨勢中,然後利用大方向的確定性來抵抗自己小波動的不確定性。

這就像《孫子兵法》一書中所描述的一段話,凡善戰者,求之於勢,不擇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03 那些善於把握趨勢的人   他們的思維往往是有限多元

前陣子,一位朋友聊天時說了一句話:

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人自稱是專家,那他一定是在假裝什麼;如果你聽他說別人業餘,那一定是某些人在看不起另一些人。

這句話,我覺得既好笑又中肯。

因為在我個人看來,有些專家,往往就是那些告訴你這件事情不可能實現的人。

可趨勢,往往具有不可測量的未知性。當你聽到有些人慣用絕對”“一定”“必然這些詞彙的時候,就要開始提高警覺。

從另一個角度說,那些真正能把握趨勢的人,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會被單一的專業規則和思考方式所限。

我管它稱之為有限多元,即不局限於某一特定規則,但又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專注。

比如騰訊這家公司,之前有篇文章《騰訊沒有夢想》,指出騰訊早已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成了一家投資公司。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表像,一葉障目而已。

目前的互聯網巨頭,沒有一家是不做投資的。投資的意義不只是增加股價,更是一種填補自己生態短板的手段。

所以,騰訊本質上還是一家靠科技產品驅動的公司,雖然它也需要通過投資佈局生態,但你從沒見過騰訊投身過重工業、製造業或者房地產吧?

因此,順勢而為意味著不能被過去經驗束縛、被已有資源裹挾,而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有限多元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先確定一條賽道,然後不斷地切換分道線路。

只有這樣,你才能實現彎道超車,真正與別人甩開差距。

再比如,我大學時學的是工業設計,很多和我同專業的人理想都是造汽車,所以經常會琢磨著未來能靠設計汽車實現抱負。

就在這群人裡,我有個同學,他家境不太好,所以天天還想著怎麼靠課外時間賺點小錢。

有一次,他在校門口看到一則駕校的招聘廣告,於是歡天喜地跑回宿舍說自己萌生了個賺錢的好主意,結果沒人搭理他。

後來,他自己聯繫上了一個駕校,說可以幫助他們在大學裡招生,條件是每個人頭返10%的回扣,並且由於學生沒啥錢,所以通過他介紹的學員還要打85折。

如果事情放到今天,很難說有幾個駕校願意跟一個小屁孩合作

可我上學那會兒,家庭購車剛開始普及,人們的消費水準提高了,汽車價格也下降了,導致了一大波的學車潮。

再者,由於大學生在校時間很閑,而且開車還屬於個技能,對找工作是加分項,所以大學生考駕照便成了個新興起的小風口。

基於以上兩種原因,這個同學通過幫駕校招生,不到一年時間賺足了100萬,依靠的方式僅僅是在宿舍門口貼小傳單,於是很快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小土豪

後來,這個同學又幹了兩年,風口也過去了,他拿著自己掙的錢,跑到德國一所設計學院讀了個研究生,回來搖身一變,成了大眾汽車的設計總監。

而其它像我一樣空有抱負的人呢?99%自打畢業就轉了行

所以,回過頭來看,我這同學的成功並不是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他剛好借助了東風,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從來不會被單一的規則和思考方式所限。

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有限多元的思維。

04 機會從來不會自己消失     錯過是因為缺少改變的勇氣

常常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機會總是如此的不公平,這句話完全是誤解。

機會從來不會挑三揀四,也不會無緣無故到你跟前消失。

比如,有一個故事想必很多人聽過:

一個有錢的商人來到一個小島上度假,雇傭了島上的一個漁夫當導遊。

幾天相處下來,商人發現這個漁夫很勤快,於是打賞給他一筆錢,並說:你何不拿這筆錢買一艘漁船,這樣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漁夫聽罷,說:然後呢?

這樣你就可以把賺來的錢買第二艘、第三艘漁船......然後擁有自己的船隊啊。

再然後呢?漁夫不耐煩地問。

那你就可以像我一樣,每年可以有一個月悠閒的時間在小島上度假,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漁夫抿了下嘴,回答商人說:可我現在已經天天在這座小島上享受人生了啊。

說完,二人沉默不語。最後,商人臨走前留下了一句話:或許,你覺得自己早已在這座小島上度假,但這樣的生活,對我而言只是一年中很小的一部分。

這個故事,在許多文章中都出現過,但很多人並沒有談到商人的最後一句話。

換言之,漁夫看似過著天天度假的理想生活,但實際上並沒做出任何主動選擇,他對於未來沒有任何抵禦風險的能力。

俗話說,不進則退。無論是小到個人,大到商業,趨勢是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無法人為改變的事情,並且它會重複上演。

比如工業革命,讓一些效率低下的人員失業;互聯網的演變,讓眾多傳統企業瀕臨倒閉;而人工智慧的出現,又讓更多人感到岌岌可危,甚至焦慮......

因此,所謂的機會與趨勢,並不在於你如何理解它,而在於你是否真的具備改變的勇氣。

很多時候,即便機遇來了,但你如果一味地迷戀於現狀,就極有可能會躲在原有的舒適區裡裹足不前。

比如該選擇升職後的日夜操勞,還是待在原本熟悉的崗位? 比如該面對創業的機遇和風險,還是朝九晚五等待年底加薪? 比如該接受棘手的業務拓展,還是守住自己門前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說,趨勢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機會,那麼機會從來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然而,你若想要把握住它,就不得不時刻拿出迎接的勇氣,因勢而動。

所以,回過頭來再看,兩個能力相當的人之間如何拉開差距?

我個人的看法是:學會掌握一種指數型思維,即站在概率論的角度,從自己過去的5~10年中尋找未來5~10年的規律,認清人生的大方向,用趨勢的不可逆性去抵抗個人風險的不確定性

畢竟,無論是創業還是混職場,無論你面對的是一個市場還是一家公司,刻苦努力這些統統是基本條件,它不是決勝的關鍵,因為真正的機遇總是在趨勢中上演。

因此,一個人若想在未來獲得爆發式成長,就不得不掌握指數型思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