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怎麼寫,才會受大學青睞?專家解惑關鍵8問

學習歷程怎麼寫,才會受大學青睞?專家解惑關鍵8問

108課綱的一大變革,便是記錄高中3年的「學習歷程檔案」。究竟大學端選才時,看重什麼能力特質?學生該怎麼準備?《天下》採訪專家學者,解惑幾個最常見的疑問。

學習歷程檔案-108課綱-素養教育-高中-考招-申請入學-教育特刊 即使沒有連結考招,高中3年裡每天的「學習歷程」早已存在,現在只是多了工具記錄下來。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採訪整理 黃適敏

隨著108課綱上路,未來升大學,除了衝刺大考成績,還得在高中3年間,累積學習歷程檔案。

各大補習班無不卯足全勁,推出升學攻略說明會,費用昂貴的大學營隊搶破頭,更有家長反映孩子平時除了念書,為了準備作品天天熬夜。真的需要如此嗎?

《天下》採訪負責建置學習歷程平台的國教署組長張永傑,以及清華大學教務長焦傳金、中央大學教務長王文俊,針對家長和學生最常提出的疑問,逐一說明解釋。


問1:學習歷程檔案需要具備哪些元素?

答:學習歷程主要是凸顯個人學習過程的產出及反思,只要是自己認真參與過的,就是獨一無二的好作品,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比起只是交出靜態的成果,有故事性會更好。舉例來說,學生將擔任志工的服務證明上傳到「多元表現」,如果只放了時數證明就稍嫌可惜,可以多加一些心得,說明擔任志工過程的收穫與學習。

很多家長覺得學習歷程檔案像是軍備競賽,但以清大而言,特別看重校內的學習,例如學校的廚餘資源改善、成立社團,或是對某件事做出改變,而不希望學生耗費太多精力去校外開枝散葉。

不需補習,也補不來

同時也希望能從學習歷程看到學生和科系的連結,大學不是要找每科第一名的學生,而是真正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有認同的學生。

在多元表現方面要有亮點,謹記在「精」不在「多」,送一件95分的作品,勝過送出三件60分的作品,件數不是評量的標準,而是要展現自己的特色亮點、熱忱,以及探索的企圖心。

同樣,證書和獎狀也不是愈多愈好,重點是特殊能力的表現,而不是機械式集點。總而言之,只要有一兩項特別表現就好。

若有興趣的轉變,比如今天喜歡玩樂團、明天喜歡畫畫、後天熱衷數學競賽,能說明興趣轉變的心路歷程會更佳。

問2:坊間許多補習班都在補學習歷程,製作學習歷程需要額外補習嗎?

答:不需要也補不來。

學習歷程的用意是看到每個學生真實的學習產出,而不是刻意多花心力、額外多做。

事實上,透過既有的課程規劃,平日只要認真投入課堂的學習、針對指定作業按部就班去完成,並嘗試進行自我反思就足夠,不要多花錢去研習各種校外的活動藝能。

培養主動學習和恆毅力

以清大為例,重視的是學習特質,期待透過學習歷程,得知學生的學習動力是什麼,因而更加重視學校的選修課以及學習的加深加廣。

中央大學著重學生做獨特的好作品,而不是去補習班學做很多平凡的東西,因為無論是哪種作品,是不是學生自己做出來,大學端都能從作品的深度看出來。

問3:什麼能力和特質,是大學端最期待學生具備的?

答:主動學習和恆毅力。主動學習是學生要認知自己的興趣,且積極學習。學校就像寶庫一樣,有豐富的資源,進入前要先挑選學習領域。

恆毅力則是能夠維持一定時間的投入,並獨立或帶領團隊完成事情的能力,且過程比成果更重要,要能看見從失敗中學習、改變的過程。

另外,就像是應徵工作面試時必須展現對職務內容的掌握,如果能表達出對系所的了解和興趣,會更加分。

例如,想申請的系所開了哪些課程?教授關注的研究領域有哪些?即使同一個名字的系所,不同學校的走向也可能差異很大。

總而言之,學生申請一個學系,學校會先注意相關領域的修課紀錄和成績,或是從自傳、學習歷程自述,看到他修課、選系的動機。

以中央光電系為例,不那麼重視成績,而是想看看學生是否做過相關的專題、小論文研究,能夠在其中充分表達學習的熱情。

問4:課程學習成果中,有些高中在選修課程的選擇比較多,有些較少,會不會造成不公平?

答:各校多元選修的課程數一定符合課綱規定,並不是選修課愈多愈有利,學生一週到課的時數都是一樣,最後升學上傳「課程學習成果」也只能勾選其中3件。

重點仍是學生是否在3年內有多元、充實的學習生活。針對偏遠學校,國教署也有資源支持,例如若學校願意開課,即使該班級學生人數很少,照樣補助鐘點費。

都會區學生不會較具優勢

必須提醒的是,活動經驗不是愈多愈好,而是是否長期投入、有所反思,大學尤其重視校內表現,因此都會區的學生不會較具優勢。

偏鄉可能有更多故事題材,比如對歷史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探索學校旁土地公廟的歷史發展,重要的是能有獨特的角度和觀點,別人都做的就不特別了。

有時所有條件一樣,學校可能會特別考量偏鄉的學生。

108課綱後,各校新增了課程諮詢教師,會參考學生的學習歷程,協助適性選課。

問5:原本3年一次的考核,變成3年逐漸累積,高中生是不是會過得很緊繃、每天都不能鬆懈?

答:其實,在沒有學習歷程的時候,學生也應該是每天學習、思考自己未來的志向,學習歷程只是一個工具,幫忙把這個過程記下來。

如果學生本身是個只埋首讀書、不會反思自己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孩子,這樣的改變初期確實會有些吃力,但仍舊鼓勵學生能夠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逐步累積成果作品、定期反思。

反之,如果平常就願意主動學習、參與活動、考慮生涯,學習歷程並不會造成額外的負擔。

學習歷程結合升學,只是教育部希望高中端認真看待,落實適性探索、終身學習,當然不希望學生從升學導向看待。

畢竟,即使沒有連結考招,3年時光裡,每天的「歷程」早已存在,課綱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置,只是將之具象化、提供平台工具讓師生運用而已。

不必高一就對準目標科系

問6:最後改變科系選擇會很慘嗎?原本念二類組,高三才突然想選擇人文社會科系,會不會來不及?

答:高中3年都對某個領域有興趣、有累積的學生,當然有其優勢。

但這不代表高一就要鎖定某特定科系來準備。在累積學習歷程的過程裡,只要呈現探索的軌跡,例如為什麼會從理工轉至人文?轉變的過程有什麼樣的啟發?有合理的說明與反思,大學端能夠理解高中生尚未定性的情況。

對大學教授而言,當學生能在某個領域展現自主學習與恆毅力,即使轉至另一個不同的領域,只要感興趣,往往也能表現卓越。

總之,「課程學習成果」最終只勾選3件,「多元表現」10件,其實是學生們可以精挑細選、去蕪存菁的結果。如果是高三才志向轉彎,學習歷程也可以全部都勾選高三的項目。

問7:如果學習歷程在高中3年都不做,就沒有學校可讀嗎?

答:還是可以升學。

申請大學時,主要是依大學端公告的需求,可以是學習歷程檔案,也可以是備審資料,不見得使用學習歷程的系統平台。

但仍鼓勵學生在3年內逐步累積成果作品,能幫助自己反思學習效果。

問8: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準備學習歷程?

答:家長應擁有正確、健康的觀念,關心與鼓勵孩子適性、多元探索。

學習歷程的準備絕對不是量多就好,或是製作精美就高分,家長應回歸本質,幫助孩子發展獨特的興趣,並鼓勵他們適性探索,而不要替孩子決定就讀的校系。

(責任編輯:黃韵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